橫店兔旅行網: 編者按:中國影視看橫店,這在國內影視圈內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只有親臨橫店,你才有可能掂量出中國影視的溫度。盡管外界有一些傳言說橫店呈現出了“涼涼”的狀態,但是本報記者實地調研橫店之后,發現以橫店為代表的中國影視依然處于有溫度的熱度之中。
最近兩個月來,橫店蕭條的新聞頻傳,有位導演說,在冬日里看到這樣的消息,身體不由寒顫,絲絲寒意沁入心骨。11月15日,陰雨綿綿,《證券日報》記者走進橫店,意外發現橫店影視城仍然保持著往日的熱鬧喧囂。
“你們要小心,這邊騙子不少。”聽記者是外地口音,就有演員公會的工作人員善意提醒。果不其然,沒過多久就有人自稱劇組工作人員上前搭訕,“我這有個好項目,劇本、演員、后期都能搞定,就差一個投資人了。”
對于很多人而言,這是一個充滿夢想的地方,約有4萬人在此注冊演員,甘當“橫漂”。在此次采訪過程中,不斷有人糾正記者,過去幾個月,橫店從未“蕭條”。尤其近期大制作紛紛回歸正軌。
但橫店也難談回暖,出于影視行業的周期性考慮,10月份以來大制作紛紛開機,都是前期積累的項目。當下的市場到底如何,資本有沒有逃離,還要等這批熱鬧勁過去,半年后才能看出端倪。
如今下結論,言之尚早。
橫漂“不為賺錢”
出租車司機老吳說,橫店是個很健忘的城市。哪怕過去幾個月有些“冷清”,眼下大家也都心照不宣的重新開機、搭景、拍戲。
橫店演員公會,是橫漂們“找活”的地方。如果你想去橫店做演員,第一步就是去公會辦一張演員證,之后公會會將群眾演員分進若干個微信群,在劇組有需求的時候在群內發布信息。
穆青來自江西,此次專程來橫店就是想當一次群眾演員,但在橫店影視城周圍租了一間旅館,等待了5天時間后,她卻一個角色也沒有接到,一氣之下穆青退出了公會的微信群。
“群里有百余人,但是發布的劇組需求很少,有的就要幾個人,我根本就搶不上,”穆青在公會服務部抱怨,要求換群,“我還有自己的工作,演一部戲就回去了”,她不斷地跟工作人員強調,只要嘗試一次就好。
演員越來越多,但不是每一個都能接到想要的戲。演員公會服務部,就成了橫漂們平日里最愛的聚會場所,熱鬧的時候,這里擠滿了群眾演員,與北京地鐵高峰期一樣,人貼人的站著。
實際上,他們的薪酬標準并不高:一天工作10個小時,賺取90元。而周圍的家庭旅店,一晚上的價格在100元左右??梢哉f,大部分橫漂,都難以靠當群演過上體面的生活。
群演當中,也有級別之分。高級群演,被稱作特約演員,其特殊之處在于要求稍高一籌,要么面容姣好,要么略有演技。對比之下,普通群演幾乎沒有門檻,據當地人介紹,橫店興起之初,群演主要來源于“周圍村子里的阿公阿婆”。
11月中旬,橫店飄著秋雨,公會服務部里的群演正三三兩兩的下著象棋。趙大爺操著一口北方口音,在其中顯得格外突出,他是河北張家口的退休老干部,與幾位朋友組團到橫店當群演。由于氣質突出,趙大爺已經是特約群演,偶爾接一些老年人的角色,還能有幾句臺詞。
他說,不為賺錢,就圖個興趣。
“與兩三年前相比,確實是冷清了一些”,公會服務部門前,一位劇組燈光師傅告訴記者,“最近開拍的大概有40部戲,而過去在鼎盛時期,這一數字能達到100多個。”
橫店“從未蕭條”
“橫店從未蕭條過!”當地的一位影視公司董事長鄭祥不斷強調。他認為,開機數量下滑,主要原因在于“限古令”。2018年初,廣電總局出臺新規,大力扶持現實題材作品,嚴禁一線衛視播出亂改歷史的宮斗劇,一度被稱為史上最嚴“限古令”。
實際上,從2016年起,影視行業已經出現回落跡象。根據淘票票數據顯示,2016年全年電影票房約為450億元,同比增長2%,這與2005年以來,電影票房復合增幅36%的成績相去甚遠。
同期受“一劇兩星”政策影響,傳統電視劇市場容量增速逐步回落。另一面,網劇初露鋒芒。2013年網劇產量僅為50部,隨后進入快速擴張時期,2014年同比增長310%,2015年同比增長129%,直到2016年增速放緩,產量維持在600部左右。
資本逐漸冷靜下來。如今在橫店,小成本的作品居多,大制作的進度明顯放緩。鄭祥表示,大家都在等消息,開機數量銳減早在意料之中。“因為橫店的拍攝場地,大多是古裝劇的配置。限古令出臺后,肯定會有所抑制。”
他認為,外界誤解橫店“蕭條”,是因為今年第三季度(6月份-9月份)影視行業整體處于觀望狀態。
今年以來,影視行業多方調整。尤其是稅務改革讓從業人員心有戚戚。“新規則出來之前,不知道怎么交稅,即不敢少交,也不想多交,只好先等等看。”鄭祥說,“前段時間,橫漂廣場同時停著上百輛面包車,都是等待開機的劇組。”
但10月份以來,《三生三世枕上書》、《盜墓筆記重啟》、《租借少年熱血檔案》等大制作相繼開機,記者在片場已然能夠感受到忙碌的工作的氣息。
在鄭祥看來,橫店如今的現狀,才是回歸理性。“前兩年錢多,人心也浮躁,什么樣的人都想來投資幾部戲。這個地方‘傻子’太多,‘騙子’都開始不夠用了。”
這里渴望投資者
所謂“騙子”,更高級的說法是忽悠。橫店渴望投資者,更確切的說,最好是不懂行的投資人。在互聯網風口上,經常有創業者說,“我有一個好主意,就差一個程序員”。記者發現,這一個觀點,完全適用于浙江橫店,更貼切的說,適用于中國影視圈。
這是一個沒有門檻的行業,在橫店,似乎每個人都是電影大師,從小店服務員到出租車司機,都能說上兩句“所謂藝術”。記者甚至看到2000元成本的劇組,幾個相關的后期人員湊點錢,就能攛出一部劇,類似微電影。
這也是一個門檻極高的行業。作品的成熟度,完全在于掌控者的能力。投資沒有依據可言,全憑“信任”。信任一個人、一個團隊,就可以掏錢了。數據、調研、PPT,不存在的。
“前兩年的錢,太好賺了,活多到接不完”,某營銷公司CEO程昱告訴記者,當時遍地是投資,好項目被炒的很貴,還都得搶著做。
他好懷念那個到處是金主的年代。2015年,是中國傳媒產業顛覆的一年,紀錄不斷被打破,規矩不斷被重塑,影視行業經歷了業績與估值齊飛。
Wind數據顯示,2015年文化傳媒行業總市值達到1.66萬億元,行業版塊漲幅74.32%,市值飆升的同時,文化傳媒公司并購擴張也進入白熱化,當年文化傳媒公司共發生并購196起,涉及資本約893.83億元,也就是說,幾乎不到2天就發生一起文化傳媒公司并購。
2016年,傳媒行業并購熱情不減,全年傳媒類上市公司并購278起,比2015年有過之而無不及。
除了買買買,就是賣賣賣。
“開始接觸了好多有錢人,做什么的都有。有的是小開發商,有的掌管常年虧損的重工業集團,也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,摩肩接踵,往來而不絕。”程昱感嘆,“巔峰時期,能有100多部戲同時開機,你都不知道那段時間有多美好”。
身處產業鏈最頂端,演員身價水漲船高,天價薪酬成為主流。資本熱捧一年多后,明星們似乎找到了潘多拉魔盒,紛紛通過高片酬、當股東、賣公司、做高管等多種方式,花式撈金。
當年,樂視網收購樂視影業,拉出來19位明星股東;劉詩詩、吳奇隆夫婦的稻草熊差一點賣給暴風集團;唐德影視準備收購范冰冰公司51%股權;2016年底,趙薇試圖高杠桿入駐萬家文化,將明星證券化推向高潮。
2016年7月14日,深交所發布《修訂廣播電影電視行業信息披露指引,針對市場熱點強化監管》,提出重點監管創業板影視公司信息披露,嚴控明星證券化。大勢之下,上述交易均未成行。
“演員本來是個褒義詞,現在很多人把它當作貶義詞。”鄭祥說。來源:證券日報 謝若琳 陳煒;(應受訪者要求,文中穆青、趙大爺、鄭祥、程昱等均為化名)
【微信公眾號關注
橫店兔及
橫店兔網 ,橫國資訊一手掌握!爆料請新浪微博 @橫店兔】